余姚发现汉六朝时期聚落遗址!
2023年4月至7月,为配合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扩容改造工程项目,在报批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对工程所在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图一)。新发现的遗址位于余姚城区梨洲街道的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操场内。据余姚县志记载,今实验小学校址即宋至明清时期余姚县学宫所在地。
遗址的时代以汉代为主,还保留部分六朝时期的地层堆积,六朝以后的地层被1米左右的原实验小学操场垫土层破坏。操场垫土层里包含大量汉至明清时期的陶瓷片及建筑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时期的板瓦、瓦当、滴水、砖雕以及石质柱础,可能与原学宫建筑有关。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65个(其中铜钱窖藏坑1个)、灰沟6条、水井8口、柱洞群2处、墙基1处。
一、汉代遗迹与遗物
汉代遗迹发现有灰坑、灰沟和建筑遗迹。
灰坑中较浅且形状不规则的可能为自然坑,另有不少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深1-1.3米的灰坑,这些规整的方形灰坑可能为取水或排水坑。H48平面呈长方形,近直壁,平底。平面长3.5、宽2.15米,底部长3、宽2.1、深1.5米。H48除出土少量陶片外,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如竹编、葫芦、桃核、橡子,尤其是出土大量橡子,铺满整个坑底,厚近半米(图二)。
汉代建筑遗迹有一处,由墙基(Q1)、与墙基平行的灰沟(G5)和三个柱洞构成。Q1平面呈南北向长条形,长5.02米,由南北两组砾石构成,砾石厚约0.3米,两组之间间距约1.75米,南部砾石的西侧发现有与之平行的3个柱洞。Q1东侧发现一条长15、宽0.5、深0.5-0.7米的灰沟,灰沟满填残碎的筒瓦、板瓦。受发掘场地所限,Q1的北界和G5的南、北界均未发掘。
二、六朝遗迹与遗物
六朝时期的发现以铜钱窖藏坑和水井群最为重要。
铜钱窖藏坑(H15) 平面呈椭圆形,斜壁平底。平面长1.85、宽1.3米,底部长1.45、宽1.3、深0.4米。除出土少量陶瓷片外,另发现铜钱一组,呈串状叠放,有缗(图三)。从残留痕迹看,应是由漆木质的容器盛放。铜钱共796枚,重2.09千克,钱文主要为五铢,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另有少量剪轮、磨郭五铢。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半两、货泉、布泉和大泉五十。
此次发掘六朝时期水井6口,简要介绍如下。
土坑井(J5) 井口与井底平面呈圆形,井壁斜直,平底。井口径1.54-1.64、底径1.46-1.54、深1.75米。遗物丰富,出土有兽面纹瓦当(图四)、板瓦、筒瓦、花纹砖等建筑材料;陶锺、盆、罍、罐、坛、碗等陶器;碗、盅、钵、盘口壶、洗、罐、砚台、坛等瓷器。
陶圈井(J8) 系先挖坑后砌井圈,土坑平面大体呈圆形,斜壁,平底,井坑平面长1.7、宽1.6、深3.2米,井底近圆形,直径0.84米。井壁用陶井圈叠砌而成。井口部井圈已不存,井内发现大量陶井圈碎片。现存陶井圈11节,高2.7米。每节陶圈外径84、壁厚4、高24厘米。每节陶圈壁的中间有2个对称的渗水孔,孔径4厘米。陶井圈大多破损严重,向内倾斜。井内出土有陶罐、青瓷碗。
砖井和陶圈组合井(J3) 系先挖坑后砌井圈,井坑直径约2.8米,井口直径0.78米,深2.76米。挖好井坑后,在底部垫近圆形木底板,底板由两块木板拼接而成,其中一块已腐朽不存。再在木底板上垒砌陶井圈三节,井圈高22、直径77、壁厚3厘米,满饰绳纹,中部间隔分布有2个直径为4厘米的渗水孔。井圈以上由14层青砖错缝叠砌至井口,每层均由八块砖横立砌,两砖之间又有一块长方砖侧立分隔(图五)。井砖规格为长26、宽13、厚2.8厘米。井内出土有陶罐、罍,青瓷碗、盅、罐等。
砖井 J1、J4、J7均为砖井,以J7为例,简要介绍如下。J7系先凿井坑,后用砖砌井壁。井坑圆形,直壁平底,直径1.1、深1.64米。井口直径0.81-0.85米。井底垫有木板,木板直径近1米,由两块半圆形平滑木板拼合而成。木板上开有八边形凹槽,每层用砖八块,错缝叠砌10层至井口(图六)。每层砖圈外,发现长10-15厘米的小木棍塞垫在砖和坑壁之间,间或发现小段竹编痕迹,应是固定每层井砖,使成为一个整体,不易坍塌。井砖纵剖面呈梯形,侧面有穿钱纹与复线菱形纹组合纹,长边33、短边31、宽15、厚5厘米。发掘时井口外有大石块堵住,井内填有砺石,明显人为堵住井口。井内出土有青铜连枝灯盏(图七)、青瓷盅、碗以及大量铁五铢。铁钱共1682枚,重6.92千克,均为四出“五铢”。
三、结语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位于余姚江南岸,与这一时期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考古发掘揭露了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了类型丰富的陶瓷器遗物,表明了该地应为县城外一处聚落居址。水井的发掘与解剖向我们展示了其修筑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为研究这一时期余姚江流域的居民饮用水问题提供了翔实的案例。
钱币窖藏和水井中发现的大量钱币应是当地居民在突发灾难来临之前采取的应急措施。J7中出土的大量铁“五铢”,背纹四出,从形制判断应为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的铁钱。文献中记载,侯景之乱时“东境饥馑,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卖……”J7的埋藏情况或与之相关。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遗址的时代以汉代为主,还保留部分六朝时期的地层堆积,六朝以后的地层被1米左右的原实验小学操场垫土层破坏。操场垫土层里包含大量汉至明清时期的陶瓷片及建筑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时期的板瓦、瓦当、滴水、砖雕以及石质柱础,可能与原学宫建筑有关。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65个(其中铜钱窖藏坑1个)、灰沟6条、水井8口、柱洞群2处、墙基1处。
一、汉代遗迹与遗物
汉代遗迹发现有灰坑、灰沟和建筑遗迹。
灰坑中较浅且形状不规则的可能为自然坑,另有不少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深1-1.3米的灰坑,这些规整的方形灰坑可能为取水或排水坑。H48平面呈长方形,近直壁,平底。平面长3.5、宽2.15米,底部长3、宽2.1、深1.5米。H48除出土少量陶片外,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如竹编、葫芦、桃核、橡子,尤其是出土大量橡子,铺满整个坑底,厚近半米(图二)。
汉代建筑遗迹有一处,由墙基(Q1)、与墙基平行的灰沟(G5)和三个柱洞构成。Q1平面呈南北向长条形,长5.02米,由南北两组砾石构成,砾石厚约0.3米,两组之间间距约1.75米,南部砾石的西侧发现有与之平行的3个柱洞。Q1东侧发现一条长15、宽0.5、深0.5-0.7米的灰沟,灰沟满填残碎的筒瓦、板瓦。受发掘场地所限,Q1的北界和G5的南、北界均未发掘。
二、六朝遗迹与遗物
六朝时期的发现以铜钱窖藏坑和水井群最为重要。
铜钱窖藏坑(H15) 平面呈椭圆形,斜壁平底。平面长1.85、宽1.3米,底部长1.45、宽1.3、深0.4米。除出土少量陶瓷片外,另发现铜钱一组,呈串状叠放,有缗(图三)。从残留痕迹看,应是由漆木质的容器盛放。铜钱共796枚,重2.09千克,钱文主要为五铢,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另有少量剪轮、磨郭五铢。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半两、货泉、布泉和大泉五十。
此次发掘六朝时期水井6口,简要介绍如下。
土坑井(J5) 井口与井底平面呈圆形,井壁斜直,平底。井口径1.54-1.64、底径1.46-1.54、深1.75米。遗物丰富,出土有兽面纹瓦当(图四)、板瓦、筒瓦、花纹砖等建筑材料;陶锺、盆、罍、罐、坛、碗等陶器;碗、盅、钵、盘口壶、洗、罐、砚台、坛等瓷器。
陶圈井(J8) 系先挖坑后砌井圈,土坑平面大体呈圆形,斜壁,平底,井坑平面长1.7、宽1.6、深3.2米,井底近圆形,直径0.84米。井壁用陶井圈叠砌而成。井口部井圈已不存,井内发现大量陶井圈碎片。现存陶井圈11节,高2.7米。每节陶圈外径84、壁厚4、高24厘米。每节陶圈壁的中间有2个对称的渗水孔,孔径4厘米。陶井圈大多破损严重,向内倾斜。井内出土有陶罐、青瓷碗。
砖井和陶圈组合井(J3) 系先挖坑后砌井圈,井坑直径约2.8米,井口直径0.78米,深2.76米。挖好井坑后,在底部垫近圆形木底板,底板由两块木板拼接而成,其中一块已腐朽不存。再在木底板上垒砌陶井圈三节,井圈高22、直径77、壁厚3厘米,满饰绳纹,中部间隔分布有2个直径为4厘米的渗水孔。井圈以上由14层青砖错缝叠砌至井口,每层均由八块砖横立砌,两砖之间又有一块长方砖侧立分隔(图五)。井砖规格为长26、宽13、厚2.8厘米。井内出土有陶罐、罍,青瓷碗、盅、罐等。
砖井 J1、J4、J7均为砖井,以J7为例,简要介绍如下。J7系先凿井坑,后用砖砌井壁。井坑圆形,直壁平底,直径1.1、深1.64米。井口直径0.81-0.85米。井底垫有木板,木板直径近1米,由两块半圆形平滑木板拼合而成。木板上开有八边形凹槽,每层用砖八块,错缝叠砌10层至井口(图六)。每层砖圈外,发现长10-15厘米的小木棍塞垫在砖和坑壁之间,间或发现小段竹编痕迹,应是固定每层井砖,使成为一个整体,不易坍塌。井砖纵剖面呈梯形,侧面有穿钱纹与复线菱形纹组合纹,长边33、短边31、宽15、厚5厘米。发掘时井口外有大石块堵住,井内填有砺石,明显人为堵住井口。井内出土有青铜连枝灯盏(图七)、青瓷盅、碗以及大量铁五铢。铁钱共1682枚,重6.92千克,均为四出“五铢”。
三、结语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位于余姚江南岸,与这一时期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考古发掘揭露了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了类型丰富的陶瓷器遗物,表明了该地应为县城外一处聚落居址。水井的发掘与解剖向我们展示了其修筑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为研究这一时期余姚江流域的居民饮用水问题提供了翔实的案例。
钱币窖藏和水井中发现的大量钱币应是当地居民在突发灾难来临之前采取的应急措施。J7中出土的大量铁“五铢”,背纹四出,从形制判断应为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的铁钱。文献中记载,侯景之乱时“东境饥馑,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卖……”J7的埋藏情况或与之相关。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迷你集市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