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粮仓”奏响丰收曲
本报记者 童彤
稻花香里说丰年。随着全国秋粮进入大面积收获期,江淮大地呈现出一派秋收忙碌景象。
安徽寿县的水稻种植承包户老杨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的雨水条件比去年好,没有出现大型的洪涝和干旱,且农资价格比以往更加稳定,加上补贴政策,“今年一定是妥妥的丰收年。”他爽朗地笑称。
这样的景象在皖北地区也如出一辙。“今年玉米个头饱满,从目前收获情况看,普通田块亩产也能有个一千斤以上。”安徽宿州某农业合作社的农民老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不仅是玉米,大豆长势也好于往年,主要还是雨水条件更适宜生长。”
想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定局,老杨和老刘的内心倍感踏实。实际上,这也与安徽全省共同推动亩产增长和相关农资保障补贴等一系列作为关系密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省和第四大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抓好粮食生产。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消息显示,截至10月10日12点,全省已收中稻及一季稻面积约1312.3万亩,进度40.8%;已收玉米面积约1778.4万亩,进度98.6%。全省秋粮收获工作稳步推进,力促秋粮“丰收在望”向“丰收到手”目标落地。
扛稳粮食安全担子,就决不能在耕地问题上出现闪失。安徽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力争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近4年来,安徽省每年粮食种植面积均超过1亿亩,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安徽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开局起步之年,根据9月份召开的安徽全省秋收秋种工作现场会强调,要巩固当前秋粮在地作物总体长势好于常年的好态势,继续抓好后期田管,总结发扬今年夏收的好经验,强化农机调度和作业服务,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小麦、油菜种植面积,细化分解秋种任务,压实包保责任,强化调度推进,着力提高单产,提升质量效益,推动大户带小户多种粮、种好粮。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扎实做好服务保障,备足备好农资,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监管,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秋收秋种各项任务。
目前来看,一系列主动而为已经收获了成效。进入10月份,长江沿线,皖南大地,金灿灿的稻穗颗粒饱满、长势喜人。这也让一个个农民喜笑颜开。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安徽主抓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机插秧率达到55%,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早稻单产、总产实现“双增”;在大豆玉米种植上,主攻种植密度提升、推广玉米适期晚收等,今年单产提高几成定局。
老杨告诉记者,这两年农资价格有所上涨,但农资物料补贴幅度也在增加。“加上补贴,复合肥每亩地还能便宜个几十块钱。”他一边向记者算着农资的账,一边坦言自己的期待,“希望今年秋粮收购的价格也能水涨船高。”
实际上,对种粮农民而言,数十元的成本控制则影响着每亩耕地粮食产出利润的多寡。与国家出手助力粮食生产成本控制并济,收购端的价格也是一年一度影响粮食生产利润的关键。
根据此前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确保“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
“这一过程必须确保地方进一步压实责任,通过将责任落实到市县乡、落实到人的方法,强化考核,才是有效促进当前影响秋粮生产关键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占全年粮食总产量75%的秋粮产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粮食市场面前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对于今年的丰收形势,姜文来分析认为,目前,秋粮长势较好,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相关的技术手段和保障要确保跟进。特别是预防洪涝、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等灾害,同时要注意施肥、灌溉等;对于已进入收割期的秋粮,要及时组织好收割抢收,做好储运防霉等具体工作。
10月初,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就明确表态,为做好秋粮的机械抢收工作,安徽省科学调度全省15万台套联合收割机,精心组织好跨区作业,确保抢收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