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路见证芦笛社区宜居变化

2023-11-03 49271阅读

  曾经的老工业聚集地 如今焕发出新生命

  芦笛路见证芦笛社区宜居变化

  夜幕下的芦笛路,道路宽敞,路灯明亮。

  曾经的老厂房,如今焕发出了新生命。

芦笛路见证芦笛社区宜居变化

  本期主题:走进芦笛社区(三)

  本期主持人:刘净伶

  主持人语

  芦笛社区的名字来源于芦笛路。芦笛社区的辖区范围也是围绕芦笛路划分的。说到芦笛路,很多人会联想到芦笛岩,知道芦笛路是通往芦笛景区的道路。其实,芦笛路附近还是桂林曾经的工厂聚集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芦笛路上的老厂陆续撤出城区,而芦笛路则成为了居民们的宜居之所。

  东南西北都有故事

  根据资料记载,芦笛路的东段北侧有观音阁山,其西南麓靠路北侧有果合山;中段北侧有马鞍山,南侧有芙蓉塘、芙蓉山;西端南侧是芳莲岭的磨盘山,东临芳莲池;北侧是光明山,其西南麓是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芦笛岩。这些个地方,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有一段故事。

  桂林民俗专家姚古说,他年轻时曾多次走过芦笛路,在“老桂林”印象中,光明山叫“茅茅头山”,山下曾有关帝庙;芦笛路南侧的磨盘山也曾有一座庙宇,叫雷神庙。芙蓉山下的水塘就叫芙蓉塘,过去芙蓉塘种有荷花,后来水塘被填,建了房子。“而过了飞鸾桥,两岸尽是农田,夏季苍翠一片,晚上路过风吹荷塘稻花香,还有蛙鸣阵阵,是极其怡人的田园风光。”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建,这片田园也变成了居民区和停车场。

  芦笛路东侧的起点是观音阁。观音阁之所以叫观音阁。是因为这里有一座观音山。观音山上有一座庙。抗日战争的时候,位于山顶的观音庙被日军的飞机炸毁。现在,市民如果想要徒步观音山,还可以从观音阁路口处山洞边上的小路上山。

  曾经的工厂聚集区

  78岁的阳佣妹年轻时是原桂林钢厂的职工,一直生活在钢厂宿舍小区。她在芦笛路上生活了50多年,说起芦笛路,她有一肚子的板路。

  阳佣妹还记得,最早的时候,芦笛路并不叫芦笛路,而是大庆路。后来芦笛路分出了两条路,一条通往桂林冶金机械厂,就是现在的清秀路;另一条通往芦笛岩,就是现在的芦笛路。

  记者查阅资料,证实了阳佣妹所言非虚。根据《桂林地名集刊》记载,1958年,芦笛路逐渐向西延伸,1960年因为芦笛岩的开放,西段新辟了一段路,这段路是当时去芦笛岩游览的唯一观光通道。同时,因为路东的方向汇集了众多工厂,这条路的附近也是当时桂林新兴工业区之一。1985年12月30日,经过桂林市地名委员会研究决定,把原大庆路向西延伸至芦笛岩,更名为芦笛路。1986年6月20日,把始于桂林冶金机械厂前与芦笛路中段相接的这段路取名为清秀路。

  自西向东看,芦笛路全长约3.2公里,起点为芦笛岩景区,终点是观音阁和中山北路的交会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汇集了市二塑料厂、市专用设备厂、桂林电信器材厂、市食品厂等诸多大型工厂。一些居住在这里的老桂林回忆,虽然这条路既连通了著名景区,周围又聚集了诸多工厂,但实际上,芦笛路上只有东段有一些人气。而自芦笛菜市以西,就是工业厂区和职工宿舍生活区。工厂的工人通常两点一线往返于家和单位,最早的时候,芦笛路上路灯昏黄,工人下夜班还要几人一起组队,打着手电筒才敢步行回家。

  80多岁的李清明也是原桂林钢厂的职工。在他的记忆里,当年如果要剪头发,还得步行两三公里去理发,因为那附近只有一家理发店、一家小餐馆和一家小卖部,理发经常要排队。

  后来,随着周围几个厂生活区的居民逐渐增多,于是在芦笛路的工厂生活区里就有了流动的理发摊。摊主提着一个皮箱或者斜挎布包,里面装有剪刀、毛巾、推子、修鼻毛、掏耳朵等理发工具。摊主找片树荫,掏出镜子斜靠在石台上,再摆上一把小马扎,就自然会有路过的居民请理发师帮忙理发。至今,这样的“流动理发店”在芦笛社区依然能看到。

  买菜也和理发类似,因为商业稀少,工人们只能去距离工厂两三公里远的芦笛菜市买菜。于是,附近村民会挑着自己种的蔬菜到厂区门口摆摊售卖,一些猪肉摊主也会骑着三轮车来这里售卖。

  如今的宜居生活区

  如今再行走在芦笛路上,山还是原来的山,路却不再是以前的路了。

  阳佣妹、李清明等“老桂林”记忆里的芦笛路,如今是原来的两三倍宽。过去道路两侧的房屋大多是四到五层的厂区宿舍,甚至是一两层的平房,而现在,道路两侧新建了不少小区,高耸的居民楼动辄十几层高,还配有电梯;过去路边的稻田和荒草地,如今成了宽阔的步道;沿途笔直的银杏树舒展而漂亮。随着诸多工厂改制或者搬出市区,经过这里的大货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市民的小轿车不断增多。

  变化更大的是这里居民们的生活。现在路两边到处是明亮整洁的商铺,居民想要出门理发,再也不用等流动的理发师到厂区摆摊了;居民出门就有公交车站,想去哪里都十分方便。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小广场,夜幕降临,小广场上就传来阵阵热闹的歌声,那是厂区退休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再晚一些,跳舞的老人们散去,这里依然霓虹闪烁,那是青年创业者的摊点,烧烤、手工冰粉、奶茶……让夜晚的芦笛路格外热闹。

  在芦笛路与清秀路交会处附近,是市专用设备厂的原址,如今,这里改建成了园区。老旧的厂房经过重新装修和改造,加上时尚的喷绘和设计,又展露出别样的格调,吸引不少企业来这里从事设计、摄影、少儿培训和短视频创作等业务。

  那些曾经见证历史的老厂房,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焕发着新生命。而芦笛路的故事,也将继续展开。

  记者刘净伶 文/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迷你集市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