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什么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这是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为继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外界释放出更加积极的经济工作基调。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图/新华
工作基调更“积极”
关于明年经济工作基调,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诸多不同于去年的提法,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
其中,引发外界较多关注的是在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便提出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表述。其实,“先立后破”并非第一次出现,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曾提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但是202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4月、7月召开的两次以经济工作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关于工作基调的表述是“稳字当头”或“稳中求进”。
该如何理解明年经济工作基调的新变化?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指出,这展示出希望更积极引导预期的意味。在政策语义下,稳和进是辩证关系。“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是一直延续的政策表述;其余的表述中,“稳字当头”“以稳求进”侧重稳;“以进促稳”则侧重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从短期来看,会议对明年经济和政策的总基调偏积极,进一步阐释了稳和进的关系,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利于推动明年经济向好,夯实恢复的基础。
基调偏积极的表述也意味着优先级的变化。“这意味经济工作希望统筹实现长期目标与平抑短期波动,但两者之间存在冲突,难以同时兼顾,需要优先解决当下问题,因此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蒋飞团队发布的研报也认为,在当前新旧动能切换期,固然要将目光放长,活跃市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结构性改革解决长期问题,即所谓“破”;但短期内仍需稳定市场预期,防止经济陷入螺旋式下行,即所谓“稳”。因此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实际上就是在重新安排长期和短期问题优先级。
蒋飞团队认为,明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定在5%左右,维持中速增长,即所谓的“进”与“立”。而短期内经济维持中高速发展,需要继续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基调依然是稳定,在不增加更多风险的前提下,加强需求侧政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之后,决策层更加强调宏观管理中中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之间的配合,政策侧重逐渐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与此前频繁使用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经济一遇收缩便会使用扩张性政策的风格不同。但是一些市场主体并未适应这样的转变,仍在期待政策制造热点,但屡屡踏空。
“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仍是摆脱疫情造成的压力,以期更好恢复,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政策都会使用。但前提是不增加更多风险,避免再次陷入过度扩张性政策累积风险、再使用收缩性政策治理风险的循环。”张军认为,当下面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压力,也会使用需求方面的政策,但不会矫枉过正。
关于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罗志恒也在此前的分析中指出,会议也明确了扩张性政策要“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最终目标是“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防止因大水漫灌、政策强刺激而产生新的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风险。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