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城”为窗,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典范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杭州700多年后,又有一批意大利人来到了杭州——10月24日,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在西子湖畔召开。这场论坛以“守护中意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为主题,是亚运会后杭州迎来的首场国际交流论坛,将杭州从运动的激情带向文化的韵味,也将杭州参与国际交流的视野进一步放大。
01
杭州与意大利的特殊情缘
这场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不仅有中意两国遗产地的代表参加,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意大利驻华大使、意大利文化部代表团等都来到了杭州,规格不可谓不高。有专家将之称为,后亚运时代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新起点。
↑哥伦布《海军上将图》(局部)
杭州与意大利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渊源与密切的联系。早在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到访了杭州。在游记中,马可·波罗首次向欧洲人介绍了一座被他称为“行在”(Quinsay)的城市,赞叹它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于“行在”(杭州)的记载约占全书十五分之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是整部游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章节”。
这部游记在欧洲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广泛影响,17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最主要的依据就是《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对杭州的记载,不仅使杭州成为世界的中心,甚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492年10月21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他的首航日记中写道:“我决心要到大陆去,要去‘行在城’(杭州),把陛下的信件呈交给大汗,并带回他的回信。”可见,正是对“天城”杭州的向往,推动了哥伦布远航,最后发现了美洲。
在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修士鄂多立克和马黎诺也来到了中国。大约在1322年到1328年间,鄂多立克游历了中国诸多城市,后在病榻上口述东游经历,由他人笔录成书《鄂多立克东游录》。此书在欧洲广为流传,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鄂多立克重点描绘了杭州城的地域广阔、人烟稠密、壮丽雄伟,称赞它是“世界上所有最大和最高贵的城市,并且是最好的通商地”。而马黎诺在《奉使东方录》中对杭州评价极高,他用了六个“最”字串联对杭州的赞叹。可见,当时杭州的繁华富庶带给了西方人前所未有的震撼。
明清时期,杭州是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中心据点之一。意大利人罗明坚是迄今所知最早进入杭州的耶稣会士。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收藏了三首罗明坚的汉文诗,在其中一首《寓杭州天竺诗答诸公》中,罗明坚自称“西僧”,乘着“一叶扁舟”历经三年从“西竺(指欧洲)”经海路到“天竺(指中国或杭州)”,并以广读圣贤书、传播天主圣教为己任。与罗明坚同期进入中国内地的,还有另一位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他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清晰地将杭州标注在北纬30°的位置,成为第一个记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方人。
卫匡国画像
还有一位对杭州有着深远影响的意大利人是卫匡国,他于1643年第一次来到杭州。从1646年到1650年在杭州生活期间,卫匡国搜集各种资料编写著作,返回欧洲后于1655年出版了《中国新地图集》。在此后的近百年中,这本地图集一直是欧洲人关于中国地理的主要依据。在这本地图集中,卫匡国把杭州写作“Hangcheu”,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一系列“不可辩驳的证据”,认为杭州就是马可 • 波罗所说的“行在”。1659年6月,卫匡国重返杭州后主持修建了现位于中山北路的天主教堂,后于1661年6月在杭州病逝,安葬于大方井教会墓地。
相关阅读:
南宋杭州,哥伦布最为憧憬的探险“目标”
三百多年前,意大利人卫匡国“粉”了钱塘潮
02
杭州与意大利的当代交流
进入当代,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交流互鉴不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1983年在威尼斯举办的“中国古代文明展”,拉开了中意两国文化遗产领域交流的序幕。意大利和中国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成员国,同时也是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地最多的两个国家,对于两国来说,这都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发源于意大利维罗纳,而杭州西湖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之地。2019年3月,同为“爱情之都、世遗之城”的杭州与维罗纳,在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之下,共同签署了《世界遗产地友好关系协议》,首创开启了“因爱起缘、文化结缘、民心续缘”的文化交流之路。四年多以来,双方在文化地产保护、经贸展会举办、城市旅游宣介等领域开展
一系列交流活动,谋划打造西湖世界爱情文化公园,构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世界爱情文化展示线。
杭州坐拥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是除了北京以外,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本次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在杭州举行,不仅是“再续前缘”,更是因为西湖作为我国首个文化景观遗产,是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的绝佳窗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双向奔赴”至关重要。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意大利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意大利文化部国际关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事务司司长玛利亚阿孙塔·佩齐表示,多年来,意大利通过实施多项法律和条例,不断完善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还通过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次来到杭州,她对西湖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地印象非常深刻。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认为,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中国作为“世遗大国”应肩负起的责任与担当。
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举办后,杭州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文化魅力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亚洲乃至世界也透过杭州认识现代中国、理解未来中国。维罗纳市欧洲政策部议员贾科莫·科纳表示,意大利和中国、维罗纳和杭州应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互相交流,互相帮助。2026年米兰科尔蒂娜丹佩佐冬奥会将在维罗纳著名古迹圆形剧场举办开幕式和闭幕式,这对经历几个世纪风雨、部分遭到损毁的圆形剧场的翻新和修复提出了挑战。维罗纳与杭州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维护、修复及开发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希望未来两地不断加深友谊和链接,在提升和开发文化遗产工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03
以中意结好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也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这是两国巩固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东方文化典范城市之一,应抓住后亚运“长尾效应”,加快国际化步伐。借助中意结好契机,以“天城”为窗展示杭州文化和形象,吸引西方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建立马可·波罗研究会,开展学术研究和东西方交流。马可·波罗所在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游记出版后在欧洲引发了一场“中国热”,直接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化浪潮。因此,在欧洲及意大利,马可·波罗的地位相当于孔孟之于中国。目前,扬州已建有马可·波罗纪念馆,但国内尚未建立专门的马可·波罗研究会,杭州应率先而为之,可以研究会为平台,集结院校学者、党政部门、媒体人士、作家、民间文化组织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学术成果。同时,以马可·波罗为纽带,建立中欧学术共同体,与意大利开展经常性学术访问和交流。如在杭州举办2024年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中欧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特别是欧洲著名的汉学家,发布马可·波罗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如何将成果转化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内容和产品,为杭州文化走向世界赋能。
以马可·波罗为媒介,开展杭州形象的国际传播。可以国际化、年轻化、互联网语言,将马可·波罗在杭州的故事拍摄成纪录片、电视剧、舞台剧、宣传片、短视频等。可讲述哥伦布循着马可·波罗的指引出海寻找“天城”杭州的故事,在《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后七百年里欧洲人锲而不舍地破解“行在”之谜的故事,鄂多立克、马黎诺、罗明坚、卫匡国等意大利传教士在杭州的故事等。在拉近杭州与欧洲文化联系的同时,展示杭州的宋韵文化和现代形象,讲好古今交融、独具韵味的杭州故事,以“天城之窗”向世界展现“中国之美”。
举办中意高端艺术文化和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推进中西方文明深度互鉴。从风格独特的建筑、绘画和雕塑 ,到独具魅力的美食、音乐和手工艺 , 到米兰时装周、威尼斯电影节等全球时尚文艺界“风向标”,都展现了意大利丰富的特色文化和风情。这些代表性文化与杭州有着无数的相通和契合点,可以“新时代马可·波罗”为原点,开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互鉴为主题的中西交响音乐会、画展、设计展和文物(数字藏品)展等会展,提升杭州全域审美。同时,开展中意乡村文化互鉴,为杭州“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国际化审美元素,让外国友人走进杭州乡村,体验非遗文化,展示杭州乡村振兴和“中国之治”成果,展现新时代“天城”形象。
↑杭州公交“中意1314”巴士
打造“寻马可足迹,看杭州天城”文旅品牌,提升杭州国际影响力。亚运之后,杭州加速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必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因此,亟需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文旅品牌,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化机制,开发适合国外游客的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寻马可足迹,看杭州天城”文旅品牌,可在线上和线下开展杭州之行,线下需配备多语言导游、翻译和游览手册,开辟深度游线路;线上可运用元宇宙、数字孪生、AR等数字技术,开发多国语言版体验类游戏产品,跟着马可·波罗到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钱塘江、西溪湿地等景点打卡。在大文旅品牌下,可打造“意大利文化节”或“马可·波罗文化节”,联动多个意大利城市,开展主题文旅交流,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作者:邬银兰(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韩一丹。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3年第21期。
▼延伸阅读▼
从京城到天城,历史的三次“蓦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