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江科学城如何成为“上海创新”旗帜
(记者 刘丽雯) 从过去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到今天的“张江科学城”,从最初规划的17平方公里到如今扩张至220平方公里,三十余年间,这片曾是农田与村庄的土地现已蝶变成上海科创策源地。目前,这块跨越式发展的创新高地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1900余家,外资研发机构180余家,科创板上市企业40余家,不少全国首次、全球首创的技术都源自于此。
作为“上海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国创新”的一个品牌,位于上海东南腹地的张江,到底做对了什么?创新发展的秘诀是什么?对正全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余杭有何启示?近日,记者走进张江,探寻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
抓住机遇 做发展大局共振者
如果说国家发展是一艘巨轮向日前行,张江则紧随航线,行驶得稳重又迅捷。
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浦东开发。趁此良机,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发展的前瞻性布局区域,于1992年7月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张江抓住了中国入世的历史机遇窗口期和产业革命的新浪潮,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信息软件,加快了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引进,历经10年建立18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集聚7000余家企业,累计吸引外资217亿美元,园区工业总产值608亿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张江的发展与国家战略、国际环境始终密切相连。之后,国务院批准张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自贸区扩区至张江片区,又为其发展提供新机遇。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跟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征程,张江开启了新的腾飞阶段:2017年,《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将其由“园”变为“城”;2021年,张江科学城“十四五”规划获批,确定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
“厚积”是基础,而抓住机遇则是“薄发”的关键,这是张江科学城的成长带来的启示。在当下的余杭区,杭州未来科技城正在崛起,它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也是第三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创新极核,未来科技城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前瞻性布局未来网络、未来医疗、空地一体、元宇宙、类脑智能、前沿新材料等六大未来产业,迎着高速发展的风帆蓬勃向前,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定位清晰 做核心产业攻坚者
每天清晨9点左右,“张江药谷”就开始“流动”起来,数万医药从业人员在此穿梭,许多前沿的国产创新药在他们手中诞生。2018年,AI制药在全球范围兴起,“药谷”的企业紧随潮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开发,极大提高了研发效率。眼下,中国首个由人工智能研发的用于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已进入临床2期试验,这充分彰显了“药谷”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张江药谷”即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位于张江科学城内,其生物医药也是张江科学城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自张江科学城建成之初,就开始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软件三大领域。之所以如此,一是基于上海的产业布局;二是充分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将这一优势转化胜势。
发展的道路荆棘丛生,但也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无论经历怎样的浪潮,张江始终把三大产业放在主导位置上,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直面挑战。目前,张江在集成电路方面已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完备产业链,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医药领域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覆盖了从创新研发、临床转化、市场准入、产业出海的全生命周期。拥有生物医药创新主体1700家,公共服务平台100余家。诺华、辉瑞、霍尼韦尔、杜邦等国际医药知名企业均在张江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药谷”的创新药成果也得到海外市场认可。
“坚持科学能力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始终是张江的一大优势,也是张江实现数十年腾飞的动力之源。”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侯劲说。
发展的过程没有捷径,找准方向定位,坚定前行脚步,张江的坚韧对当下的余杭也不无启示。
不拘一格 做突破桎梏先行者
漫步张江科学城,楼宇林立,树木成荫,河流穿城而过,将自然美与科技美融合在一起。但是企业发展并非诗情画意,制约因素也较为多样,其中最大的制约就是土地。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升效率和产能,如何让员工在园区内享受足够的配套设施,这成为困扰许多企业的难题。
2023年7月27日,《关于促进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土地管理试点意见》(以下简称《试点意见》)正式印发,这是上海在张江科学城范围内试点的新政策。这项新政策将鼓励研发功能与实体制造在同一地块融合,让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
过去,政府会提前将地块规划确定成工业或研发用地,并赋予容积率、高度等参数指标。这本意是保护工业生产用地,但企业发展具有周期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现实需求,比如,张江机器人谷有一个项目,选址地块规划为工业用地(M1),容积率2.0,建筑高度40米。但项目发展中出现了新需求,用地性质要变为研发,容积率要达到3.0,建筑高度80米。相关部门有心帮助,但面对规章制度也深感无力。《试点意见》像拨开云层,为土地使用照下了一缕明媚阳光。《试点意见》释放了弹性规划空间,统筹产业用地配套设施比例,推进职住平衡,允许工业研发用途兼容使用。机器人谷的项目难题迎刃而解。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张江从不畏难、敢于突破。
一直以来,余杭助企服务以其细致、贴心广受称道。今年余杭立足产业特点,精准匹配480名区级助企服务员专门指导,助企服务品牌“亲企”“亲禾”“亲橙”“亲之”四亲专班持续发挥效能,主动下沉园区“精准问诊”,及时为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以政府“最优服务”打造营商“最优环境”。多年耕耘,余杭营商环境的土壤已肥沃丰饶,如何突破创新、再进一步,张江的做法为余杭提供了解题思路。
张江的发展依然持续,余杭探索的征程亦“其修远兮”。对标先进才能找到差距,汲取经验才能更好发展,余杭以张江为窗,不仅能看到更先进的理念,也将会拥抱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