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广角】远热能否解近冷

2024-12-25 25004阅读

【能源广角】远热能否解近冷

  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百姓冷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冬季,世界在役最大火电厂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至呼和浩特长输供热项目一期工程全部投运,供热主管道总输送长度达105公里,一举打破国内长距离供热纪录,并有效解决了呼和浩特市城区热源单一、热电联产比例较低等诸多问题。面对冬季用热需求不断增长的挑战,通过长距离供热管道将电厂热能输送至城市供暖,能否成为解决城市供热难题的有效途径?

  距离是供热的关键影响因子。传统意义上的供热半径,通常被定义在20公里以内,这样的设定主要基于热源传输效率和成本效益考虑。一方面,热能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损失,随着距离增加,这些损失也会逐渐累积,从而影响供热效果。另一方面,供热管道直径和供热介质的流速等,也会影响供热半径。在以往技术条件下,20公里以内供热半径中,热源传输效率较高,成本相对较低。因此,热源多布局在城市附近,有的供暖锅炉甚至就设在居民小区中。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这样的供热布局遇到了挑战。在需求侧,由于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和建筑面积不断增加,再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用热需求持续攀升;在供给侧,热源建设受土地紧张、环保标准等多种因素制约,城市周边热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热需求。双向影响下,供热缺口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把视野打开,热源其实并不稀缺。据机构调研,我国北方地区余热资源极为丰富,仅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余热资源,便可满足当前160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的能量需求。如果再加上钢铁厂、化工厂等余热资源,热源就更加充裕。据测算,在100公里半径范围内,70%的需热侧可找到合适热源,200公里半径内可实现供需平衡。破题的关键就在于长距离、低成本输热,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热源。

  长距离余热供暖作为一种新型供热方式,近年来已成为多地探索的新路径。除了呼和浩特,全国首个长输供热工程――大同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项目,已安全平稳运行数个供暖季。在呼伦贝尔,距离中心城区70多公里外的伊敏电厂,保障了呼伦贝尔市区150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此外,济南、银川、石家庄、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目前也在做相关尝试。据统计,全国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中,长距离供暖占比逐年增加。

  从各地实践看,长距离输热已具备一定可行性和经济性。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输送距离越远,供热损耗越大,技术要求越高,花钱也就越多。但目前来看,很多瓶颈已逐步突破,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就是核心技术之一。为保障供暖系统持续运转,热网对出水和回水温度有严格要求,以前两者温差较小,为保障足够的回水温度,热量抵达目的地能释放的热量十分有限。就像开车远距离送货,过去到目的地只能卸一半的货,如今借助大温差技术,将热网回水温度由通常的60摄氏度左右降低到20摄氏度左右,剩下一半“货物”也能应用尽用,显著增强了长距离输热能力,大幅降低了输热成本。

  不仅如此,相比新建热源项目,长距离供暖可利用存量热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成本。与小型燃煤锅炉供暖相比,大型热电供暖在环保性和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更具优势。长距离供暖通过利用清洁能源和余热资源,整体上减少了燃煤等化石能源消耗,缓解了天然气季节性供需矛盾,降低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益显著。

  推广长距离输热项目,关键在于规模。长距离供暖项目需要铺设大量供热管网和相关配套设施,管道单位距离一次投资较大、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保障项目的经济性,需要一定规模的供暖面积来支撑。据估算,在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供热面积达千万平方米以上,长输供热一般具备经济性。如果末端采暖面积低于该标准,长输供热并非最佳选择。

  “双碳”目标下,我们既要温暖过冬,又要蓝天白云,清洁供暖是重要发展方向。大型电厂长距离余热供暖具有独特优势,在条件合适的地区,可为居民提供更加清洁、经济的供热服务。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政策不断完善,用远热解近冷,有望成为未来城市供热的重要发展方向。主管部门在规划热源布局时,应充分考虑长距离供暖需求和特点,合理布局热源资源,确保热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者: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迷你集市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