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张图,治好了我的看牙恐惧
如何快速击溃一个人的
心理防线?
只需要3步——
第1步:
让Ta站在这个门口
▽
▲图源:自己拍的
第2步:
让Ta躺上这张牙椅
▽
▲图源:小红书用户“挑食的维妮”
第3步:
让Ta看一眼身旁这几样工具
▽
▲图源:小红书用户“我是淡淡啊”
其实我不是很懂
这种大家都在议论的看牙恐惧
因为一般我都是
刚到门口就已经晕了
(不然你猜为啥只有第1张图是我自己拍的)
但自从看到这张图后
我的看牙恐惧被治好了
卫:真的没骗人
粉:再胡说八道拉黑警告
听我解释
其实不只是这张图
是藏在这张图背后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个小女孩···
对不起
(我这卫徒生童话的臭毛病犯了)
3个月前——
爸妈带14岁女儿去看牙
一眼相中了这里的牙医
遇上对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件事,橙橙(化名)的爸妈最有发言权:眼里的光回来了。
作为一个“星娃(自闭症患儿)”的家长,这14年来,他们走过的路,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每天睁开眼,都是一个重复的看不到头的难题,但不管再苦再累,他们一直乐观努力地面对生活。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年初,他们发现:橙橙烂牙了,还经常因此哭闹不止,饭也不吃。
但“星娃”看牙,谈何容易,为了给女儿找到一家好医院,他们开始在网上各种搜索资料,四处奔波打听。
今年6月份,夫妻俩被朋友安利了深圳市口腔医院的全麻舒适化口腔治疗。
于是,他们做了一番功课后便带着娃,挂了个号,慕名前去实地考察了深圳市口腔医院。
结果一踏进3楼的儿童口腔医学中心,橙橙爸妈一眼就相中了——
这哪里是医院?分明就是一个卡通俱乐部!一个小型“动物园”!
这里听不到哭声,每个诊室传来的,是治愈的卡通片的声音。
这里“没有”诊室,只有侏罗纪公园、佩奇俱乐部、熊猫基地、乖乖兔庄园、熊出没森林……
▲每个诊室都是不同的动物园区主题,诊室外墙玻璃和门上,是与主题相对应的整面卡通图纸
就连叫号器传来的也是——
请XXX小朋友到熊猫基地
请XX小朋友到侏罗纪公园……
孩子们都乖乖排队等着到不同的动物园区“打卡”。
▲每个诊室门口的电子显示屏都是以动物园区命名
在看到医生给小朋友们做诊疗的情景时,橙橙爸妈更是直觉:之前的功课没白做,今天这一趟也没白跑。
对这个全市第一家市属公立口腔医院的第一印象,他们在心里打了满分。
但毕竟环境再好,也是锦上添花的部分,医生技术,才是真正雪中送炭的一环。
结果医生一开口,橙橙爸妈的心开始“悬”起来了——
“牙片可以不拍,但手术得做。”
此话一出,短短10分钟内,橙橙爸妈心情就像做过山车——
上一秒:离谱!
下一秒:靠谱!
若非亲耳所闻,橙橙爸妈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跑了这么多家医院,对比了这么多种治疗方法和技术,还没有一个医生这么敢说。”
——橙橙爸爸
是啊,不拍牙片,怎么知道有啥问题,总不能瞎治吧?医生又没有透视眼。
接诊的丁江峰,作为身经百战的儿童口腔医学中心的主任,怎么会不懂为人父母的思虑呢?他接下来的一番“解释”,给橙橙爸妈吃了一颗“定心丸”——
“不拍牙片,不代表不做检查。”
原来,在跟橙橙接触的过程中,丁江峰发现这个1米6几的14岁“星娃”,沟通能力还低于一个幼儿园的小娃娃(无法进行语言沟通)。
这种状态下,如果强行让橙橙拍牙片,不仅无效拍片,而且可能激发她的恐惧心理。
考虑到橙橙的治疗需要在全麻下进行,丁江峰找到了麻醉科主任医师赵聚钊,两人一拍即合,他们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在全麻状态下,做“纯手工”检查+治疗,1次性完成。
啥意思?啥难度系数?打个比方——
你出海捕鱼,海有多深?船要怎么避开礁石?鱼在哪个方位?鱼的游动速度和动向?啥时下钩才能一击即中?前期完全没有辅助设备,但你全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万无一失。
而医生就是那个行走的“人工”探测器。
当然,所谓的火眼金睛,是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过人的高超医技。
一番了解下来,橙橙爸妈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般,当天就跟丁江峰定好了手术日期。
2个多小时治好一口烂牙
服了!
6月15日一大早,这个小小的“动物园”早已准备就绪,迎接橙橙的到来。
早八的打工人刚刚挤进地铁站,橙橙和爸爸妈妈,已经出现在了深圳市口腔医院的儿牙诊室里。
▲术前,丁江峰蹲在沙发旁,跟橙橙打招呼
温柔的麻小护哄着橙橙服下药,半小时后在父母的陪伴下,橙橙躺在牙椅上,麻醉医生手持面罩,随着麻醉药的吸入,这个大儿童香香地睡着了。
接下来,医生要开始争分夺秒地“通关”了,而每个细节,都会影响通关效率、决定通关成败——
戴开口器
橙橙是经鼻插管全麻,口腔内做任何操作都很方便,但这对医生来说反而意味着更大的考验。
首先是戴开口器,看似挂上去撑开嘴巴的这个简单操作,实则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决定开口器宽度。
而这一步是否“顺利开局”会影响手术成败,麻醉状态下的橙橙不会喊疼,开口器撑太大,可能损伤嘴巴里的关节,撑太小,治疗又可能步步受限。
丁江峰先是测量了橙橙3个手指的宽度,然后再小心翼翼撑开她的口腔戴上了开口器。
“纯手工”检查牙齿
丁江峰通过牙体肉眼可见的变色程度,判断橙橙牙齿大体健康状况。
初步锁定10颗蛀牙后,再通过对每颗牙齿的“触诊”,去感受牙体的软硬程度(别问我怎么做到的,人家摸的牙比我们吃的盐可能还多)。
最终在10颗蛀牙中,揪出了2颗已经“内伤”严重需要根管治疗的牙齿。
根管治疗+补牙
没有牙片辅助的根管治疗,难度可以说是地狱级。
根管形态直的弯的还是S形的,你看不到;根管尽头在哪,你看不到;根管堵了没堵得严不严重,你看不到;都得靠经验判断和“临场发挥”。
补完后,手工“雕牙”也不容易,治疗后的磨损牙体要一点点用树脂填充修补,这点对医生来说是轻车熟路,难的是:怎么修得天衣无缝。
一般治疗后医生会让患者咬住1张咬合纸,好比你穿上新鞋后试走两步,通过这个行为去判断会不会宽了窄了,舒不舒服。但全麻下的橙橙配合不了,治疗效果全凭医生技术和经验。
最后,在2个多小时的“闯关”中,丁江峰和赵聚钊默契配合,顺利拿到“闯关密码”,根管治疗做了,所有蛀牙补了,整副牙洗了。
橙橙醒来后,不哭不闹,似乎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插过管、做过治疗,还跟妈妈说“饿饿”。
▲图源:小红书用户“橙会玩儿”
整个手术过程,除了主刀医生的鹰眼巧手,也离不开麻醉医生这个行走的“计时器”——
“像橙橙这样的‘星娃’,要求会更高,要尽量避免她的恐惧感和醒来后可能的不适感、烦躁,我们就得做到“全程舒适化”——醒来看不到插管,也感受不到疼痛。
但并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药量去实现,而是要把自己化身精准的‘计时器’,啥时候醒来,管理术中关键时点,要精准计算到以分钟为单位,麻醉药量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影响‘舒适化治疗’的效果和康复进度。”
——深圳市口腔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 赵聚钊
▲图源《疗愈心中的伤口》
信息来源:深圳市口腔医院